記者 張原廠 通訊員 馬婧
近年來,臨夏現代職業學院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依托地方豐富的非遺資源,通過與多方合作,創新性地提出“學研共生、產教共通、傳創共振、展銷共促”“四共”模式,為培養具有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能力的“非遺新青年”開辟了新路徑。如今,這場關于非遺技藝與職業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與實踐正在我州如火如荼地進行,取得了顯著成效。
學研共生:
打造“專業+專長”的非遺新青年
2017年10月,臨夏現代職業學院申報民間傳統工藝專業(磚雕方向),于2018年5月獲批,9月正式招生。經過數年的探索與實踐,學院逐步形成了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非遺活態傳承模式。
為了打破非遺技藝與職業教育之間的壁壘,該院與西北民族民間美術研究所、非遺技藝大師等深度合作,建立了校企合作培養磚雕人才機制,在臨夏神韻磚雕公司、臨夏青韻磚雕公司設立了臨夏現代職業學院雕刻藝術人才培養基地,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實施校企合作、工學交替雙元制培養磚雕人才。
該院緊扣時代特征和青年特點,創新性地提出“非遺新青年”畫像與“四維能力模型”,將非遺技藝傳承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四維能力模型”,即“巧融通、會制作、能創新、善傳播”,體現了非遺融合專業教育、產業企業、創新創業和技術理念四個創新理念,將非遺傳承從“保護搶救”升維至“價值再生產”。
產教共通:
搭建“工坊+工廠”的實踐平臺
2024年3月,臨夏現代職業學院成立非遺學院,設有“大師工作室+非遺工坊”雙平臺實訓室,聘請10余位非遺大師擔任客座教授,與學院教師共同開發“理論+技藝”模塊化課程,將非遺技藝課程全面納入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形成“1+N”課程體系,即每位學生需完成1門核心非遺技藝課程,鼓勵選修多門拓展課程,如書法、民間美術、剪紙等,將專業知識與跨學科專長培養有機融合。
非遺工坊是該院產教融合的又一重要載體。校內設有磚雕、泥塑、葫蘆雕刻、蛋雕和剪紙等7個非遺工坊,每位學生可根據專業需求自主選擇,按照傳統學徒制模式學習非遺技藝。該院與多家校外非遺大師工作室及企業合作,定期安排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參與實際生產項目,檢驗提升技能,實現非遺技藝傳承與產業發展的有效對接。
傳創共振:
激發“研發+研學”的創新活力
為培養能創新的非遺新青年,州科技局在該院掛牌建立“臨夏州文旅產品技術創新中心”,聯合相關科研單位進行技藝改良,鼓勵學生參與新材料、新工藝、新設計的研發實踐,學生團隊開發的磚雕文創和紙漿畫燈飾等產品,深受市場歡迎。該院還組織進非遺大師工作室、進非遺博物館、進非遺企業研學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非遺技藝的歷史、工藝和價值,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
通過一系列“研發+研學”活動的實施,該院培養出具備跨界融合能力、扎實技藝功底、創新思維和文化自信的非遺新青年。該院的非遺社會服務強勁,非遺大師榮獲多項榮譽,文創產品銷售額顯著增長。如今,該院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在多所職業院校得到普及和推廣,產生廣泛的示范效應。
展銷共促:
構建“線上+線下”的傳播網絡
該院構建“研、學、產、展、銷”五維非遺教學體系,聯動科研、創作、生產、展示、營銷五大環節,提升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新時代高職院校開展非遺技藝傳承教育提供了清晰、系統的教學方案。
為提升非遺的社會認知度和市場份額,該院搭建立體展示平臺,通過線上抖音直播間、短視頻平臺和線下技能與創新賽事展示非遺產品;整合電商資源,搭建線上銷售平臺,與景區合作設立銷售點,與企業建立代售合作關系,拓寬非遺產品的銷售渠道。通過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非遺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還通過市場反饋進一步優化產品設計和教學內容,實現了教學與市場的良性互動。
臨夏現代職業學院非遺技藝融入職業教育的實踐探索,不僅為地方文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也為新時代高職院校開展非遺技藝傳承教育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方案。未來,該院將繼續深化與非遺技藝的融合創新,用老手藝點“燃”新青年,培養更多具有文化傳承與創新能力的學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