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石榴籽組合”部分成員合影。臨夏州民族歌舞劇團供圖
在甘肅臨夏的排練室中,樂隊“石榴籽組合”成員沉浸音樂創作。電吉他與二胡旋律交織,成員們在傳統與現代唱法間探索,以沙槌點綴節奏,巧妙融入流行元素,讓古老的花兒在磨合中重煥生機。
他們執著創新的花兒,是臨夏極具代表性的民間傳統民歌。源于明代以女性喻花的民歌,2006年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9年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多民族同臺共舞 花兒“基因重組”有新聲
2019年,懷揣著對花兒的熱愛,漢族、回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土族的8位成員走到一起,成立了石榴籽組合。組合名字別有深意,石榴籽組合隊長馬路曼回憶說,起初大家想取“小青杏”這類地域特色名,可后來發現,不同民族因花兒相聚,恰似緊密相依的石榴籽,便有了如今的名字。馬路曼認為,這個名字,更象征著各民族在文化傳承時的緊密團結。
音樂專業科班出身的27歲漢族小伙喬鋒,是石榴籽組合編曲,他在保留花兒核心韻味的基礎上融入流行元素。歌曲前奏加入合唱,二胡、電吉他、沙槌等多種樂器齊鳴,為花兒帶來全新聽覺體驗。在題材上,也不局限于傳統“談情說愛”,而是將視野拓寬至家國情懷、民族團結等主題。
喬鋒認為,傳統花兒曲令單一,有固定風格,而創新花兒最大的難點在于如何讓流行音樂元素融入其中而不顯得突兀。
馬路曼母親年輕時創作的花兒傳統曲調,經組合改編成花兒歌曲《回家鄉》。在馬路曼看來,各民族成員的參與讓這份對家鄉的情感更加深厚多元。
石榴籽組合成名曲《尕老漢》改編自臨夏小調,創作時成員們圍坐一起,分享現代音樂靈感與古老花兒故事,將傳統與現代音樂手法融合,推出后廣受好評。
臨夏州民委主任王景海表示,組合成員雖來自不同民族,但從創作時的靈感碰撞,到演出時的配合,每個環節都彰顯著親如一家的情誼。
古老民歌多元聯動 文旅“路線優化”有新顏
隨著《尕老漢》等歌曲的傳唱,石榴籽組合聲名漸起,演出從臨夏本地走向四川、山東等地,收獲了“莫西子詩”等音樂人的認可。在天水麻辣燙走紅網絡時,他們街頭演唱花兒,獨特旋律與感染力吸引大量游客,現場水泄不通。
不過,創新之路布滿荊棘。一些傳統花兒歌手質疑他們加入過多流行元素,使花兒失了原味。對此,東鄉族成員馬偉表示,創新并非拋棄傳統,而是讓花兒契合當代審美。大家也多次深入鄉野,向傳承人取經,力求保留花兒的核心特色。
2024年12月,石榴籽組合嘗試以阿卡貝拉(無伴奏合唱)形式在網上傳唱花兒,在線觀眾最多時5萬多人,拓寬花兒的網絡傳播路徑。
“2010年,劇團加掛甘肅花兒劇院牌子,傳承創新花兒是責任。”臨夏州民族歌舞劇團團長黃麗萍稱,多民族組合形式體現民族大團結,除石榴籽組合,還新成立了以樂器演奏花兒的石榴花組合,進一步豐富傳承形式。
臨夏州文旅局局長馬建霖表示,花兒是連接各民族情感的紐帶,承載著當地歷史與民俗。當地將結合自然景觀與人文古跡,開發特色文旅線路,讓游客賞景的同時感受花兒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