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作為流傳于甘肅、青海、寧夏等地的多民族民歌,被譽為“西北之魂”“活著的《詩經》”,臨夏是“花兒”的發祥地和主要傳播地。2004年,臨夏州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花兒之鄉”,這對于臨夏而言,無疑是增添了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尋“花兒”這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臨夏的保護傳承和發展。“花兒”是深受臨夏各族人民喜愛的優秀民族民間文化,是享譽國內外的獨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自2009年10月花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來,臨夏市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工作原則,認真開展了各項保護工作。如今,臨夏已擁有多項花兒非遺名錄,還有眾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他們代代相傳,守護著花兒文化的火種。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花兒”盛放在臨夏大地在臨夏州博物館,館藏的“花兒”文獻史料共分七大類、5328件。這批“花兒”文獻清晰地展示了“花兒”藝術產生、發展、演變、傳承、流布的歷史脈絡,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研究價值,為保護、傳承“花兒”文化提供了難得的原始資料,為“花兒臨夏·在河之州”添注了新彩,為推動臨夏文旅事業發展作出了貢獻。
△文獻史料:沉淀中彰顯文化底蘊2023年,中國花兒大會暨“花兒臨夏·在河之州”第二屆文化旅游節開幕,開幕式演出由著名本土花兒歌手張平、何清祥、馬紅蓮為家鄉縱情高歌。一句句唱詞中,臨夏人對牡丹熾烈的愛顯而易見,把“牡丹隨處有,勝絕是河州”的美彰顯得淋漓盡致。在臨夏,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花兒”會,已成為臨夏各族人民群眾傳統的藝術狂歡節,成為臨夏一大民俗景觀。

△中國“花兒”大會開幕式
六月的臨夏是“花兒”的臨夏,八方游客會走進臨夏,聽河州“花兒”,游八坊民居,品臨夏美食,“花兒經濟”活力強勁。憑借花兒的獨特風韻及臨夏文化的卓然魅力,吸引大量游客紛至沓來,為臨夏旅游推介、形象展示積聚人氣,提升了臨夏知名度和美譽度。“花兒經濟”對全面推動臨夏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花兒臨夏·在河之州”文旅品牌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注入了全新動能。
△聽河州“花兒”,游八坊民居,品臨夏美食,“花兒經濟”活力強勁在探索花兒藝術的發展道路,臨夏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花兒不斷涵養土壤,讓越來越多的人愛上花兒。臨夏州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臨夏市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成立了“花兒與少年”合唱團,從全州七縣一市選拔40名6至12歲的孩子,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生唱出臨夏60多年來的巨大變化,唱出新時代的主旋律,使花兒藝術的生命力在臨夏廣大青少年身上得到創新和傳承。
△“花兒”藝術:傳承中延續文化生命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以及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12月15日,張藝謀執導的駐場秀《澳門2049》在澳門美高梅劇院震撼開演。河州花兒傳承人楊斌受邀獻禮演出,這部駐場演出意在為中國非遺提供一個世界級的展示窗口,也為全世界搭建一個多樣文化交流的創新舞臺。這也標志著河州“花兒”走向了一個更廣闊的舞臺。
△河州花兒傳承人楊斌受邀獻禮演出張藝謀執導的駐場秀《澳門2049》
從少人知曉的民間“野草”,到成為一種特定地域性的民歌流派、一個多民族地區的民俗傳統,在新時代得到了持續向好的保護和傳承,中國西北土地上長出來的這朵“文化之花”,從田間地頭走向都市舞臺,從中國走向世界,將在世界文明百花園中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